沐鸣娱乐招商主管_网易专访丨邹卓明&张敬贵
编辑:www.dgjgzx.com 日期:2020-05-15 14:52:39 / 人气:
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会过期,包括王家卫电影里闪烁着暧昧与迷离的霓虹。
在《重庆森林》里,霓虹灯是香港城市的象征,镜头中一个又一个分裂而模糊的光点,构成90年代香港最独特的街道美学与城市景观。
80后青年设计师邹卓明与张敬贵,正是成长于电影布景中90年代的香港,电影里的奇妙美学对他们不过是一种可以熟视无睹的日常,无需刻意观察,本就生活其中。
与霓虹灯相似,他们的作品同样拥有引人注目的视觉性:把城市中流动的视觉氛围,带到独具冒险性与探索性的空间中。
也许有一天,过时的霓虹灯终会消亡,但这种曾经代表一个时代的视觉符号,将长成一种精神,永存于新的创意之中。
(采访/撰文:吴焰超)
邹卓明CM Jao(左)张敬贵Ken Cheung(右)
1 1>2的最佳拍档
有些兴趣大概与生俱来,无需培养,还在坐爸爸妈妈腿上看电影的年纪,邹卓明就懂得观察电影院里正发生的种种,从卖爆米花的小推车,到影厅座位的排序。当时的他并不知道,这已为他成为一名职业设计师埋下了伏笔。
▲梅龙镇UA影院(上海)
邹卓明与张敬贵先后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。
毕业后,邹卓明受朋友之邀加入一间微型创意工作室,开始了从小住宅到大型商场的空间实验,随后又在一所英国知名建筑与室内设计公司,积累了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。
张敬贵则由大学教授举荐,进入建筑设计顾问公司,用六年时间,重新学习建筑空间、结构规划,还包括外观标志与视觉系统设计等全新知识。
▲布吉万象影城(深圳)
在人人都会遇到的职业瓶颈期,一些模糊的混沌的新想法,开始在旧体系慢慢萌芽,困惑之后的邹卓明终于意识到,这或许是开启职业生涯另一阶段的讯号。
▲布吉万象影城(深圳)
2013年,一次同业交流中,两个性格迥异的同门师兄弟,如混沌中遇到光,一拍即合的他们迅速成立了Oft Interiors.
所谓和而不同,性格的差异并不妨碍两人互为对方最好的工作伙伴:一个是准确洞悉甲方需求的翻译者,另一个便是执行力超强的行动派;一个负责提供天马行空的Idea,另一个则负责审视、批判与修正。
他们是典型的学院派与实践者,既有相同教育背景,又经过了不同项目思维训练,相比选择单打独斗的设计师,这个黄金组合所创造的价值,可以概括为1 1>2的不等式。
▲英皇电影城(马来西亚)
初期的艰辛,是每个创业者都不敢回望的血泪史,在那个背对背无法转身的狭小空间中,他们接到了英皇集团抛来的橄榄枝。几乎史无前例的,英皇选择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。
而他们也用前瞻性的设计视角,以及无数个凌晨四点的香港,回赠英皇的信任。
▲尖沙咀英皇电影城旧改项目(香港)
当然这次合作也仅仅只是开始,随着英皇影业版图的扩张,Oft Interiors也成了英皇多个海内外项目的御用设计顾问团队。
▲中环娱乐行英皇戏院(香港)
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,被压缩至极限的设计与施工周期、旧改中面临的重重关卡……在中环娱乐行的旧改项目中,他们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一路过关斩将,以”体验式消费场景“为英皇在香港建立了最具代表性的高端影院,也在国际上获奖无数。
自此,OFT设计旗帜鲜明地开始了对“体验感消费场景”的研究与实验。
娱乐综合体时代进行时
▲尖沙咀英皇电影城(香港)
设计师总被提醒要“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思维定势”,邹卓明却认为,“Box”通常被我们当作某种边界,而人类的想象力并不会因物理空间的大小、虚实而减损分毫。
▲置地旭辉广场百丽宫(上海)
为此,他更希望用一种转折式的视角,去更新大家对寻常事物的认知,即便设计本身就是在“盒”中行事,仍可以创造无穷宇宙。
2015年,他们又迎来新的机遇,帮助在影院市场经验为零的客户,完成从品牌建设、市场定位到视觉系统、空间规划等一系列统筹与策划。
▲置地旭辉广场百丽宫(上海)
在这次从0到100的实验性探索中,他们基于消费群体画像与商业设计逻辑研究,发现消费方式从大众转向小众,精明的消费者也从线上重返线下。当消费者从“需要”变成“想要”,品牌就必须转变思路从“满足需求”变成“创造需求”。
▲平安中心英皇电影城(深圳)
热衷于“折腾”大概是设计师的神秘天赋,能分泌让他们快乐的多巴胺。
很快,步履不停的OFT又提出[设计 新零售]概念,并在地表最强的艺术商场K11 musea得以实践,为创造全新“娱乐综合体”的未来影院,提供新的思路与范本。
▲K11 Art House(香港)
这个全港最大最高端的UA旗舰影院,除了投资数额惊人,连K11创始人郑志刚也特别重视:不仅亲自为K11 Art House题名 ,还专门为影院引进亚洲首个戛纳影展。
▲K11 Art House(香港)
如何为顶级文化策展IP打造一个吸引消费圈层共鸣的电影院?延续K11艺术与文化零售DNA成为破题关键。
作为K11musea文化零售基因的延续,K11 Art House跳出了单一消费场景,将文化、餐饮、购物、展览与社交引入影院:
① 打造亚洲首个雪山山居概念主题影院,完成文化的活化与重塑;
② 在清酒吧开展“微醺计划”,增加影院消费与营收结构;
③ 引入香港首间MOOV Pop-up 音乐商店,实现线上线下联通;
④ 设置独立展陈及专业展演空间,实行多功能区灵活演变;
⑤ 提供个性化高端私人聚会服务,为熟人社交带来更多可能。
▲K11 Art House(香港)
K11 Art House 所呈现出来的业态跨界,空间情境与商业美学,论证了[设计 新零售]的可行性与绝对价值,也让[新零售]从商业概念,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。
▲Girlboss餐厅(香港)
▲MAISON茶饮店(香港)
除了影院设计,OFT还积极探讨体“验式设计”在不同空间类别的延伸,从香港首间女性餐厅,到飞屋环游记主题茶饮店,再到参与关注儿童成长的幼儿园公益竞赛,他们不断用实践去撕下“影院设计师”的标签。
在幼儿园的公益竞赛中,OFT专门对儿童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,由于幼儿园与商业空间有全然不同的功能导向与使用主体,如何让小朋友以欢快和雀跃的心情,自由地蹲爬坐卧跳释放探索天性,成为设计师首要思考的问题。
谈及对未来的规划,邹卓明表示,会继续践行“体验式设计”在不同空间中的应用,同时也在思考“设计的价值与边界”。
“我和Ken一直思考设计的价值与边界,设计不应该只为商业服务,而是代表一种向善的价值取向与人文关怀,我们计划未来会更多关注那些付不起设计费的群体,无论是成长中的留守儿童、失去行动能力的孤寡老人,还是过时的城市共享空间、被遗忘的空心村落……或许改变世界太难,但能持续不断去改变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活,我认为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。”
喧嚣城市中的微弱声音
城市是一个容器,
左边是装满数据、理性、逻辑构建的有序世界,
右边则是堆积闲散、自我、野蛮生长的乌托邦。
在过去几年,邹卓明与张敬贵一直参与由香港发展贸易局主办“Happy Oasis”创意展览,试图用不同的声音去讨论城市与个体的关系。
“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设计是理性学科,人却是感性动物诸如此类的问题,但艺术装置正好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出口。”关于为什么做艺术装置,张敬贵如是说。
不同于设计的绝对逻辑,艺术装置更在于自我表达。从重新演绎的乒乓球台,到象征“自我”的镜盒,再到鼓励倾听艺术的铁喇叭,三年来,他们用三个不同艺术装置,完成对城市与人之间关系的推导,其中也夹杂着并不温和的批判。
《翻转乒乓台》
在邹卓明与张敬贵小时候,公园内的乒乓球台作为城市共享空间,以满足市民的娱乐诉求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曾经的娱乐活动已成为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,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。
重新演绎的乒乓球台,用不同高低层次强烈对比,隐喻这座城市建筑景观同时,也以旧事物的新形态来表达时代的变迁,而兵乓球台则作为城市新旧共享空间与社交方式之间的链接,唤起过去记忆,创造新的未来。
《镜盒里的自我世界》
这次,他们借由一个“镜盒”,去表达人在城市中微弱的存在感。
“镜盒”即为某种“自我”,无论它出现在城市的任何角落,所流露出来的情绪,不过只是来自城市的投射,而非真实的自我,就如快乐必须通过外部刺激才能产生,所谓个体亦不过只是载体。
除此之外,通过这个装置所表达出来的封闭与孤寂,是“乐活都市”反向作用结果,也是港人从自身对香港城市的审视、追问与反思,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照。
《倾听的艺术》
城市由不同的声音组成,有好有坏,无论是黎明时小鸟的鸣叫,还是马路上不耐烦的喇叭声,正是因为有了声音,城市才有了活力。但我们总在制造声音,却忽略了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,OFT希望通过这个铁喇叭装置,去鼓励倾听的艺术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喇叭是由铁匠纯手工铸造,为什么选择“铁”进行打造,是出于对日渐没落手工业的保护:机器正在替代人类工作与思考,手工铸铁技术已变成一种落后生产力,然而技艺的消亡就是文化的消亡,这个装置也进一步在探讨,如何在”现代与传统“获取一种良好平衡,令更多城市居民重新意识到旧传统的价值。
在“城市”这样的宏观概念中,艺术装置似乎更能去表达个体感受,两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去抵抗时间的橡皮擦,链接城市急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、情感的断层,让城市不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庞大机器,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温情存在。
问答时间
【网易设计】可以理解“体验式消费场景”就是视觉体验吗?
【邹卓明&张敬贵】在OFT的设计价值序列中,逻辑表达永远排在第一位,其次才是想象力。视觉只是设计最直观的表现,虽然“体验式消费场景”容易让人联想到视觉体验,但视觉只是其中一环,更重要的是视觉背后,设计所带来的人性化细节与无声的引导。
【网易设计】:OFT的大部分商业空间自带网红属性,这意味着受到大众的欢迎,但同时可能会缺乏个性,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
【邹卓明&张敬贵】:我认为恰恰相反,“网红空间”一定有强烈的自我属性,它是一种反传统与大众化的产物,只是因为容易被模仿与传播,才会从小众变成大众,这或许是大众审美的趋同。但“红”的发生,一定是设计对空间有新鲜解读或荒诞演绎,这不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美,而是来自更矛盾与冲突的想象力。
【网易设计】设计好像更多是一种内在消耗,需要不断输出,是这样吗?
【邹卓明&张敬贵】:设计确实需要一直输出观点、逻辑、技术、手法等等,但设计的过程并不止有输出,其中也包括信息收集的过程,就像你写一篇文章,输出观点之前也需要大量积累。
【网易设计】目前国内青年设计力量也不断在发展, 你们的优势是什么?
【邹卓明&张敬贵】:我们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都有很多项目,也结识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同行。我认为,目前OFT的优势在于商业敏感度与资讯整合能力,对商业空间来说,擅长某种风格远远不够,设计师还需要善用思维导图进行市场定位、消费群体画像、功能导向等多维度分析,帮助客户更好地完善商业定位及空间推理。
【网易设计】:最后再说说设计之外的生活,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会让你们更自在?
【张敬贵】:我喜欢酒,几乎是无酒不欢,不仅因为酒可以凝聚朋友,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我享受和朋友聚在一起的时间,可以分享不同的故事,也可以在欢聚中体悟更多有趣的人生。
【邹卓明】我有很多蜻蜓点水式的爱好,电玩、模型,乐器,比较有耐性的是有种植、摄影和咖啡,有时候也会为自己定个目标,用三年时间跑马拉松,去京都和香港跑全马。BTW最近还沉迷于动物森友会不可自拔。
Q&A
陈冠中在《我这一代香港人》一书中写道,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有一个很好的观察:现在很多人渴求的是兼备“根和翼”。根是指本地身份认同和本地文化传统,翼是指去看世界和吸收外来文化。
90年代的香港同时拥有这样的“根和翼”,在全球化还未开启的时代,邹卓明与张敬贵这一代香港年轻人就已经生活在这样的矛盾场景中,他们拥抱世界,并选择性混合各种文化以超越原来想象的自己。
OFT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充满巨大差异性,正是因为他们一边拥抱世界,一边把“根”与”翼”藏在看不见的设计逻辑中,即便身处复制个人标签驾轻就熟的时代,也并不随波逐流。
与此同时,在这一个个反对平均化与大众化的作品中,我们甚至可以看见不远的未来,他们仍然会带着创造性与冒险性,在盒子中不知疲惫地创造无穷宇宙。
邹卓明(CM Jao)与张敬贵 (Ken Cheung) 先后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,二人在国际知名建筑与室内设计事务所的职业生涯中,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室内设计经验,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开拓性思维能力。2013年创办Oft Interiors Ltd.,自成立之初,他们便以打破规律之姿,为最复杂的设计挑战提供解决方案。
CM与Ken擅长对商业、购物、娱乐等不同消费场景,进行空间逻辑的分析、论证与尝试,完成一次次[体验式消费场景]实验,用设计催化空间更多可能,重塑品牌独一无二的基因与潮流。
其独具高冲击力、氛围感与戏剧性的作品也在全球范围内荣膺权威性认可,项目在世界各地斩获一系列国际顶尖设计大奖。
本文选自
网易设计独家出品栏目
《设计新势力》
该栏目是网易设计推出的新锐设计人物类访谈,探寻中国设计未来,还原设计背后故事,以呈现其深刻的设计态度与设计理念。
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
沐鸣推荐 Recommended
- 日式家居有哪些优点值得借鉴?12-07
- 沐鸣娱乐官方现场_易涂得广州设计周发布12-07
- 遇见未来——2020室内设计趋势论坛在12-06
- 杏3沐明朝商主管_嘉宝莉“都市生活实验12-06
- 大咖云集、大奖揭幕,2020设计本年度盛典12-05